高雄市三民區的三塊厝車站,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日治時期,是高雄地區重要的交通節點之一。
地名由來
「三塊厝」這個地名起源於明鄭時期,相傳有王、鄭、蔡三個家族在此地開墾並建立家園,因此得名。早期的聚落臨近三塊厝溪(後來的二號運河),並利用其進行水路運輸,使得此地逐漸發展。
鐵道緣起與發展
日治時期:1908年,日本政府在此設置了「三塊厝乘降場」,作為「鳳山支線」的首站。隨著高雄工業的發展,三塊厝車站成為貨物運輸的重要樞紐,主要運送磚瓦、石灰、煤炭等物資,對當地的產業發展貢獻良多。
興盛與沒落:三塊厝車站的興盛也帶動了周邊地區的發展,例如知名的三鳳中街就是因為車站帶來的貨物運輸便利而形成。此外,高雄中學和三民國小等學校的選址也與車站的交通機能有密切關係。然而,隨著1941年新的高雄車站(今高雄願景館)啟用,三塊厝車站的客運功能逐漸被取代,加上周邊工業的外移,車站的重要性日漸式微,最終在1986年廢站。
歷史古蹟:雖然車站廢止,但日式木造的舊站房被保存下來,並在2004年被指定為高雄市定古蹟,見證了這片土地的歷史變遷。
重獲新生:隨著高雄鐵路地下化工程的完工,三塊厝車站於2018年重新啟用。新的車站雖然是簡易車站,但它的重生不僅再次串聯起周邊交通,更重要的是,它讓這段被遺忘的鐵道歷史記憶得以重現,成為旅客了解高雄過往的起點。
展開看全部
}